万圣节,又称诸圣节或诸灵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每年的11月1日,是纪念在天堂的所有圣人和殉道者的日子。而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各种奇异的服装,戴上面具,装扮成鬼怪、巫婆、吸血鬼等角色,在街上游行或参加派对。小孩子则会挨家挨户地敲门,向屋主索要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这就是著名的“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活动。此外,雕刻成灯笼状的南瓜也是万圣节的标志之一。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异国风情的节日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它在中国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人又是怎样过万圣节的呢?
万圣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凯尔特人(Celts),他们认为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天开始的一天。他们相信,在这一天晚上,故人的亡魂会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为了避免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他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并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后来,罗马人征服了凯尔特人,并将自己庆祝丰收和纪念死者的节日与凯尔特人的习俗融合起来。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教会也将11月1日定为纪念所有圣徒和殉道者的节日,并将10月31日称为万圣节前夜(All Hallows' Eve),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作为一个西方节日,在中国并没有很长的历史。据记载,最早引入中国可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一些外国传教士或侨民带入。当时,在一些沿海城市或外国租界内,有些西方人会在万圣节前夜举办舞会或游行活动,并邀请一些中国朋友参加。这些活动引起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报界人士的注意和好奇,他们开始通过报刊杂志介绍万圣节的由来和习俗,使得一些中国人对这个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封闭,以及民族主义和反帝思想的盛行,万圣节并没有在中国广泛流传,反而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抵制,认为这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侵略和腐化。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一些西方“洋节”纷纷进入中国,国人的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万圣节也随着经济、文化和旅游的交流而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外国人的居住和工作,以及外资企业、外语学校和外国驻华机构的影响,万圣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一些商场、酒店、餐厅、酒吧、咖啡厅等场所都会在万圣节前夜布置出各种恐怖或幽默的装饰,举办各种主题派对或促销活动,吸引顾客前来消费。一些学校、社区、公园等也会组织一些万圣节相关的游戏或表演,让孩子和家长们体验这个节日的乐趣。一些年轻人更是乐于参与万圣节的化妆打扮,穿上各式各样的服装,在街上拍照或玩闹。甚至有些地方还会举办万圣节主题的婚礼或婚纱摄影,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浪漫。
万圣节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完全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反,中国人在过万圣节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万圣节进行了一种本土化和创新的改造,使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在庆祝方式上,中国人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人的习惯。例如,在西方国家,“不给糖就捣蛋”是万圣节最重要也最有趣的活动之一。小孩子们会穿上各种服装,在晚上挨家挨户地敲门索要糖果或其他礼物。如果屋主不给糖果,小孩子们就会用肥皂、鸡蛋或卫生纸等东西在屋主的房子或车子上涂抹或扔掷,作为报复。然而,在中国,这样的活动并不常见,也不受欢迎。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这样做是不礼貌也不安全的。在中国人看来,敲陌生人的门是很冒昧也很危险的事情,而且如果损坏别人的财物是很不道德也很违法的行为。因此,在中国过万圣节时,“不给糖就捣蛋”这个活动往往只是在一些学校或社区里进行,而且只是给小孩子们分发一些糖果或玩具,并不会有捣蛋的行为。另外,中国人也不太喜欢雕刻南瓜灯,因为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浪费食物。中国人更喜欢用一些现成的灯笼或彩灯来装饰房屋或街道,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在服装选择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在西方国家,万圣节的服装主要是以恐怖或幽默为主题,人们会模仿一些鬼怪、动物、超级英雄、明星、政治人物等角色。而在中国,除了这些常见的角色外,人们还会选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或文化内涵的角色,如古代皇帝、美猴王、哪吒、孙悟空、红楼梦中的人物等。这些角色不仅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能增加一些趣味和新鲜感。
在节日意义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在西方国家,万圣节是一个纪念死者和祈祷平安的节日,也是一个放松和娱乐的节日。而在中国,万圣节并没有这样深刻的宗教或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个表达个性和享受生活的节日。对年轻人来说,过万圣节是一种时尚和潮流,是一种展示自己的风格和态度的方式。对孩子来说,过万圣节是一种乐趣和惊喜,是一种体验异域文化和增长见识的机会。对商家来说,过万圣节是一种商机和策略,是一种吸引消费者和提高收入的手段。
万圣节在中国的流行和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万圣节在中国的流行说明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说明了中国人对生活品质和个性表达的追求和提升。过万圣节可以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谊,丰富国人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方式;可以激发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国人的多元思维和跨文化意识;可以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链和就业机会的增长。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万圣节在中国的流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隐患。首先是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缺失。有些人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甚至否定本土文化。他们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先进文化,本土文化就是落后文化。他们不愿意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而只想模仿和效仿西方的节日和风俗。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削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其次是节日商业化和物质化的过度。有些商家为了赚钱,不惜对万圣节进行各种夸大和歪曲,甚至制造一些虚假和低俗的信息和产品。他们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诱导人们进行无谓的消费和浪费。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了万圣节的原始意义和价值,也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理性和生活品味。最后是节日安全和卫生的隐患。有些人在过万圣节时,不注意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和卫生,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例如,有些人在化妆打扮时,使用一些劣质或过期的化妆品或服装,导致皮肤过敏或感染。有些人在参加派对或游戏时,酗酒或吸毒,引发暴力或事故。
综上所述,万圣节作为一个西方节日在中国经历了传播和变迁的。作为一个外来文化现象,我们既不用完全拒绝或排斥它,也不能盲目追捧或模仿它,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接受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这个节日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收获,也能真正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社会。
下一篇: 敬字成语大全(成语典故-敬恭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