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导航
首页 常识

口技文言文欣赏(古文名篇:林嗣环《口技》)

2024-07-18 10:30:26 浏览:100

《口技》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全文语言简练细腻,形象传神,结构层深迭进,呼应有方,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本文出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创作于清朝初年。文章叙写的是“口技”这种技艺的表演过程,是作者观看了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后,对艺人表演以及观众表现进行的实录。


【作品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词句注释】

01.京:京城。

02.善:擅长,善于。

03.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04.者:……的人。

05.会:适逢,正赶上。

06.宴:举行宴会,名词动用。

07.于:在。

08.厅事:大厅,客厅。

09.施:设置,安放。

10.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11.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12.而已:罢了。

13.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14.少顷:不久,一会儿。

15.但:只。

16.闻:听见。

17.下:拍。

18.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19.哗:喧哗,大声说话。

20.遥:远远地。

21.深巷:幽深的巷子。深,很长。

22.犬吠:狗叫(声)。

23.惊觉:惊醒。

24.欠伸: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25.呓语:说梦话。

26.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

27.啼:哭。

28.抚:抚摸,安慰。

29.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

30.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31.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32.初:刚,刚开始。

33.叱:大声呵斥,严厉批评。

34.一时:同一时候。

35.齐发:一齐发出。

36.毕:全、都。

37.备:具备。

38.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39.伸颈:伸长脖子。

40.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名词动用。

41.默叹:默默地赞叹。

42.以为:认为。

43.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44.未几:不多久。

45.齁:打鼾,打呼噜。

46.渐:慢慢地。

47.微闻:隐约地听到。

48.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49.倾侧:翻倒倾斜。

50.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51.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52.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53.忽:忽然,突然。

54.火起:起火,失火。

55.齐:一齐。

56.俄而:一会儿,不久。

57.中间:其中夹杂着。中,其中。间,夹杂。

58.力拉:拟声词。

59.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60.齐作:一齐发出。

61.曳:拉。

62.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63.虽:即使。

64.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65.口:嘴巴。

66.名:作动词用,说出。

67.于:在。

68.是:这。

69.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70.离席:离开座位。

71.奋:张开、展开。

72.出:露出。

73.股:大腿。

74.战战:打哆嗦,打战。

75.几:几乎,差点儿。

76.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77.毕绝:都消失了。

78.撤屏:撤去屏风。

79.而已:罢了。


【白话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宾客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马上静悄悄的,没有人一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活动的声音,盆子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作品赏析】

《口技》一文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此篇描述的是一次口技表演过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曲艺的精湛技艺,从而更加热爱放射着灿烂光辉的民族文化遣产。就此篇所写的具体内容来看,社会意义并不强烈。但是,它在艺术上颇具匠心,文虽简而笔法娴熟,事虽约而技巧高超。其艺术创作经验值得后人认真加以总结和借鉴。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作品评价‖

温儒敏·《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

【作者简介】

林嗣环(1607-约1662),字起八,号铁崖,安溪县新溪里赤岭乡(今官桥镇赤岭村)人。他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出生,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七岁就能写文章。然而,当他参加考试时,由于他的文章过于出色,考官怀疑他是别人代笔,因此没有中举。林嗣环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攻读。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后,他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考中进士。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并随军征战,行事得当。后来,他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林嗣环在成为进士后,担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还曾任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长大后志向远大。他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多部著作。其中,《口技》的删减版至今仍然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一部分。《荔枝话》是一篇关于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林嗣环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他于西湖寓所去世,由于家境贫困,无法进行体面的葬礼,好友将他葬在昭庆寺西5里龙潭。

猜你喜欢

  • 后厨为什么不装空调(厨房有没有必要装空调?)

  • 漏电保护器为什么不跳

  • 青苹果叶子为什么总蔫(青苹果竹芋叶子容易发黄枯萎)

  • 石磨为什么不能放家里(消失的农村老物件——石磨)

  • 公牛插座为什么那么贵(为什么现在插线板越来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