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总顾名思义
每到冬季,供暖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南方能不像北方一样供暖?供暖温度到底要达到多少度才最合适?
这几年来最常见到的话题,就是一位专家讲:供暖不是为了“热暖,而是“不冷”。
专家这话讲的绝对正确,却经常受到无端指责——有人就讲,连词语的意义都理解不了,还做什么领导?
其实不然。
供暖原本就是解决人和设备“不冷”的问题,保证设备(包括上、下水的防冻,一冻那管道就裂了);另外还有不少工艺需要润滑,润滑油经常需要供暖的。
供暖确实需要平衡,不能过冷和过热——经常外部气温过高不太需要供暖时,暖气却经常烫手、房间时热得很,而外部气温降低时,特别需要供暖时,暖气却不热了。
见过有些小区冬天供着暖还需要开窗户,在家里穿上夏天的短裤和短袖;也听过有的居民,供暖温度过低,在家还得穿上外套。
供暖的发展
在1982~1985年间,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教室里和宿舍里都没有暖气的,只能是生炉子——48人的教室里,生两个煤火炉,以现在的观点看,更多只能是意思意思,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到了晚间,为了防止煤气中毒,除了安装风斗外,还得灭了炉子。
到了1985年后,才真正见识到了供暖体系。
即便如此,1990年刚参加工作时,那工具房里没有供暖,早晨来上班时,脸盆中的水都是冻上了的。
北京的郊区,大约在2018年前后,就完成了取暖体系的煤改电,火炉、煤球、蜂窝煤就一股脑地退出了生活和工作了。
供暖是关乎双碳的大事
能源体系中,供暖消耗和供冷消耗是大户。
未来要实现双碳的3060,供暖的节能是绕不开的。
未来发挥每一分的能量的价值,让温度相对均衡地达到标准,那都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