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分享3首诗意盎然的古诗,千古流传,韵味不减,真乃绝唱也!
第1首,《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 应 冷笑东篱 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杨万里是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他的诗多有语言通俗,魅力天成之处。
同时,杨万里擅长观察生活,擅长提炼普通生活中普通人看不到的美,从中发掘诗意,令人一见而感触良多。
就像这首《野菊》,写的是众多文人墨客写过的菊花,但是在杨万里笔下,依然具有新意。因为杨万里所写的并不是那种长在庭院中的菊花,而是带有恣意生命力的野菊。
比较有趣的是,以往的诗人,往往是把菊花与其他花对比起来写。
比如,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认为菊花是花中之冠。再比如,黄巢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讴歌菊花的精彩独绝。
而杨万里这首诗,却是把野菊花和普通的菊花进行对比,在前代诗人写菊花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野菊花”的精神,给读者无比的审美享受。
糗粮是干粮的意思。政是通假字,正的意思。
诗的前两句,直接揭示出普通菊花的“帮闲”性质,认为那些菊花有些庸俗了,成为了词人墨客眼中的“写诗干粮”,成为了老百姓重阳节观赏的“俗物”。
杨万里的这种心态,就像现在某些网友,只喜欢某些不知名的小明星,喜欢某些不知名的小说。
一旦这些明星、这些小说被大众熟悉追捧之后,就感觉先前的感觉失去了,感觉这些明星、小说的魅力消失了。
也就是说,杨万里之所以欣赏野菊花,欣赏的是独属于少数人的“精彩”,欣赏那种“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冷清之美”。
第三句和第四句正是杨万里给出的诗意解释。“政缘在野有幽色”,就是因为被冷落,不知名,不热闹,反而有味道,反而越加呈现出生命的绚烂。
第五和第六句,则是写杨万里对野菊的喜爱,即使再匆忙,也要沉浸在野菊花的魅力中。
最后两句,同样是把野菊花与普通家养的菊花进行对比,和开头两句进行了首尾回应。
家养的菊花,追求的是被陶渊明等文人墨客恩宠的荣光,而野菊花虽然无人欣赏,却并不绝望。
相反,它对于那些得到宠爱的菊花嗤之以鼻,认为那些菊花丢失了魅力,失去了自由高贵的精神。
很多诗人喜欢借物咏怀,像这首《野菊》,看上去写的是野菊花,实际上写的还是人。
显然,杨万里自己得不到“宠光”,无人看中,难免有些怨念。
但杨万里却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相反,“肯为无人减妙香”,体现出杨万里依然要活得精彩的心态,塑造了他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内心高洁的美好形象。
第2首《寻诗两绝句·其一》: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第3首,《寻诗两绝句·其二》: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陈与义。陈与义是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一,他的诗学杜甫,尤其擅长七律。
而陈与义的七言绝句则重在意趣,格调清婉,清新可喜。比如这两首诗,写陈与义“寻诗”的趣味,令人莞尔一笑,佩服诗人的巧思。
其实古代人写诗,还真是要花心血。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而对陈与义来说,寻找吟诗的灵感,似乎并不是太艰难的事情,反而是很趣味,很闲适的事情。
显然,陈与义是十分喜欢喝酒的,和李白一样,在酒中寻找趣味。所谓“困人三日醉”,所谓“爱把山瓢”,都是离不开酒的滋润。(山瓢,指天然粗陋的酒器。)
陈与义喝了酒之后,就去大自然寻找灵感。显然,酒已经激发了他的才思,而自然又给予他强烈的反馈,所以具有了“一拍即合”的效果,从而在“满袖风”和“乔木峥嵘明月中”都能够获得诗的灵感。
全诗写出了一个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诗人形象,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诗酒风流,令人羡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