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转为贯彻“联蒋抗日”方针。
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共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倡议,在华北实现了国内和平,但又玩弄“北和南剿”阴谋,企图利用中共中央尚未恢复与南方游击区联系之机,调集大军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
正如项英在《新四军的昨天和今天》一文中说的,和平的结果使陕北红军主力也与中央军取消了敌对行动而处于休战状态。
但从这时候一直到卢沟桥事变为止的半年时期,成为南方游击队更困难的时期,即虽然国民党军事当局和陕北红军进入和平谈判的状态,而对于和陕北红军在政治上一致的南方红军却采取更加猛烈“围剿”,企图在短期内完全加以消灭。
国民党军对南方游击区的大规模“清剿”,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才被迫逐渐停止下来。
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国激愤。
7月9日,红军全体指战员通电全国,“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正规军纷纷调往战区,对南方游击区的“清剿”已力不从心。
“剿”灭南方红军游击队的目标未能实现,又没有力量继续“清剿”下去,蒋介石实施改“剿”为“抚”的方针。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游击队与国民党当局举行谈判,以取得合法地位。
此时,叶挺由澳门来到上海。
1
1937年8月13日,上海人不能忘记的日子。
也是所谓的"国耻日"。
这一天,日本人的飞机大炮,震动了这个东方大都市。
在呼啸的飞机声中,人们慌乱躲藏着,有一个人却登上了自家的屋顶,他抬头张望,看着一架一架的飞机从头顶上飞过,而没有一点惧怕的意思。
这个人就是北伐名将叶挺。
叶挺
此时此刻,他正在"观战"。
准确的说是在受难,他看到的是什么?
是我们中国人只有招架之功,并无多少还手之力。
下楼的时候,他的步履是沉重的。
回到屋里他很久没有说话。
闭上眼睛,他想了很多很多。
他想到了潘汉年。
一个穿西装,戴眼镜,很有风度的地下工作者。
说来话长,叶挺是在1936年见到这位有些神秘的潘汉年的。
那个时候,潘汉年还是一个风华正茂、风度翩翩的青年。
潘汉年
他是在长征途中奉命转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的。
他们见面的地点是香港的弥敦饭店。
简单的寒暄之后,潘汉年就开始了他的正题。
"叶将军,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们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我们的政策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国难当头啊!"
"好!好!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这是必要的!"叶挺十分赞同这种说法。
潘汉年告诉叶挺,我们政策的最重要的转变就是——把过去的推翻国民党政府改变为联合国民党一道抗日。
"你在国民党内是很有影响的,希望你能做一些工作,使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我也是好久没有和那些人联系了,不过也还是可以试试看的。"
......
不要小看这次会面,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后来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的事情。
应该说,这是叶挺离开共产党,从西方世界回到中国以后,第一次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接触。
所以事后他不止一次地对人说过:"那边的人和我联系上了(指共产党),我再也不是孤家寡人了。"
是啊,叶挺自从广州起义失败以后,愤然出走,就和共产党失去了联系。
他先后在香港、莫斯科、柏林、巴黎、维也纳等地流亡,生过豆芽,卖过豆腐,帮人家收过水果……
可以想见,赫赫有名的北伐战将叶挺卖豆腐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自从和潘汉年见面以后,他更加关注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了。
他还和妻子老小一起,到了上海、苏州等地,考察那里的情况,打听消息。
再到后来,他索性将全家老小迁到了大上海。
….…
"观战"后的叶挺不能不想到周恩来——
在和潘汉年见面后不久,他在上海见到了一个对他的后来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人物——周恩来。
周恩来是到庐山和蒋介石谈判途中经过上海的。
当他从潘汉年那里知道了叶挺在上海时,就说一定要安排个时间和他见个面。
"我们有十年没有见面了!"
周恩来说这话的时候很是感慨。
他们是老熟人了。
想当年在南昌,在武汉,在广州,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南昌起义后的汤坑失败以后,是叶挺和聂荣臻等护卫身染重病的周恩来转移到陆丰县一个农民家里。
也是他们两人陪同周恩来偷渡到香港……
大革命失败以后,叶挺到了国外,他们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1928年,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国途经柏林时,还曾经和叶挺见了一面。
那时候,周恩来还劝他"总不能放弃革命不干,干革命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潘汉年很快安排他们见了面。
他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但他们都很忙,特别是周恩来,他的时间太有限了。
所以当他们坐下来以后,周恩来就开门见山地对叶挺说:"希夷,我正在和蒋介石谈判,主要是谈我们陕北红军部队改编的问题。"
叶挺听着,心里很是高兴,看来国共两党真的有机会联合起来一致对付日本帝国主义了。
周恩来说,除了陕北的红军问题,还有南方八省的游击队问题,他们也要改编。
这也要看蒋的态度。
叶挺说:"为了抗日,这恐怕没有什么问题吧。"
"如果能谈通,希望你能参加这些部队的改编工作。怎样?"
说到这里,周恩来意味深长地问起了叶挺和陈诚、张发奎等人的关系。
这话不用明说,叶挺已经明白,陈诚和蒋介石的关系是不一般的,如能让他在蒋那里说上一句话,很可能这事就有眉目了。
叶挺再也坐不住了,他是一个军人,军人天生就是要带兵打仗的。
此时他要去见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的前敌总指挥陈诚。
他们两人应该说也是老关系了。
用过去的说法,应该叫作袍泽之谊。
他们是保定军校的校友,叶挺大陈诚两岁,也比陈诚早两年入保定军校,是他的师兄。
北伐战争中,叶挺先后担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第25师副师长和第24师师长;
陈诚也有相似的经历,先后担任第63团团长、第21师副师长和第21师师长。
他们的地位相当。
不过,就对北伐战争的贡献和社会影响来说,陈诚远不能与在"铁军"中指挥作战的叶挺相比。
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诚对叶挺还是有几分尊重的。
在叶挺流亡香港的时候,陈诚也曾和他有过书信来往。
陈诚、蒋介石、周至柔
所以,他们今天见面后首当其冲的话题就是目前的战况。
作为军人,他们对战局都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们都为中国受到日本人的侵略而义愤。
谈着谈着,很快说到了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是不是可以由我出面组织一个军,经过训练,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呢!"
"你的这个想法是好的,不知道委员长是什么意思。"陈诚对蒋介石的态度也拿不准。
"你可以把我的想法告诉他。"
叶挺说着就有些激动,他提议,这支新编的队伍就叫作"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他要重振当年铁军的雄风。
对于有这样一支队伍和他们一同打日本人,陈诚当然是高兴的。
他表示愿意向蒋介石说一说。
"那我们又可以一起打日本了。"分手时,叶挺这样对陈诚说。
2
蒋介石正在为红军改编的事头痛。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同意红军改编抗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同意他们改编,又怕他们借此机会发展。
说来话长,共产党和蒋介石合作抗日的谈判从西安事变以后就开始了。
时断时续,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正式宣布合作抗日。
蒋介石又是谈话又是宣言,声称要一致抗日云云。
其实,蒋介石的内心还是要保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他还是要当大中国的领袖。
而共产党又决心利用战争环境抵制其独裁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
1937年9月16日,蒋介石派了所谓高级参谋到黄土高原上的八路军所在地,试图介入共产党人的军事行动。
这一举动必然遭到共产党人的坚决反对。
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两个方面的交涉,即陕甘宁边区问题,和南方各边区游击队改编问题。
博古、叶剑英和康泽谈了好几次,都难谈得拢。
南方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尤为复杂。
由于中共中央与南方各游击队领导人联络不便,甚至可以说根本联络不上,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当时留在南方打游击的陈毅和项英等人,是在看了香港的一份刊物上发表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精神以后,才了解了一些当时中央的情况,并且向大庾县县长发了一个代邮快电,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陈毅又主动到了大庾县池江镇和国民党县长进行谈判……
项英是在9月的下旬赶到南昌和国民党政府谈判的。
这时他们才和中共中央联系上了。
由于对中央的精神不是很了解,项英在谈判中的某些地方迁就了国民党,说了一些不应该说的话……
闽粤边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被当地的国民党军队以改编为名缴了械;
湘粤赣根据地的游击队代表认为国共合作了,就同意国民党派遣副司令和高级军政人员;
…..…
鉴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的谈判代表叶剑英向国民党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
1.用几个月的时间由中共中央派人去传达方针;
2.各游击队调动之前或同时,邻近200里以内的中央军、保安队及民团亦须调动,并不得再派部队前去;
3.按照附近驻军民团保留数目,保留同等数目之游击队,以保护原有游击区及其家属;
4.游击区内实行民选制度;
5.游击区内土地关系不得变更;
6.国民党不得派任何人员和部队侵入及破坏苏区。
….…
国民党的代表当然不接受这些条件,它就是要对共产党的游击队实行收编。
为此,在红都延安的洛甫、毛泽东火速致电博古和叶剑英,要求他们告诉南方游击队:
(甲)集中五分之三,留下五分之二于原地改为保安队,反对全部集中;
(乙)改为保安队者须加整理,坚决反对投降主义,同时严防国民党之暗算;
(丙)集中五分之三为一个军,反对国民党插入任何人。
自9月下旬到11月下旬两个多月时间里,国共双方断断续续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接触,但在重大问题上,都没有大进展。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声称三个月占领全中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诚等人向蒋介石进言,说叶挺有意出任改编红军游击队的新四军军长。
蒋介石一开始并不同意,也征求了几个人的意见。
别人都说叶挺是合适的人选,他才改变了想法,觉得这倒是不妨可以接受的。
因为叶挺现在既不是共产党又不是国民党。
与其让共产党的人当这个头,还不如让叶挺这样的人出任。
当时的情况是十分紧急的,日本人进攻的势头正旺,国内一片要求抗日的呼声。
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当然他也希望能有一支队伍帮他牵制一些日本军队……
他很快核准了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的任命。
1937年9月28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发出通报:
经委员长核定,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
此时延安对这个任命还一无所知。
10月5日,化名小开的潘汉年给延安的毛泽东和张闻天发电报,通报了这一消息。
电报是这样写的:
南京军委已委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任务为改(编)与指(挥)闽赣边游击部队。但叶在南京与剑英及博古同志接洽,尚未得最后结论,急待我方答复,我们是否同意他去。如何?请示。
小开
5日
这个电报对延安来说是个好消息。
译电员把它放到毛泽东案头上。
3
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叶挺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叶挺的态度到底如何,不能不是中共中央决策者考虑的问题之一。
所以,接到潘汉年的电报以后,在延安的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经过了审慎的研究,用电报的形式告诉潘汉年中共中央的态度。
毛泽东签署的电报说:
我们完全同意叶挺指挥闽粤边张鼎丞、何鸣两部,但须在叶挺及国民党同意下列条件下:
1.何鸣部人枪全数先行交还,并公开声明错误。
2.国民党不干涉一切内部人事。
3.该两部在闽粤边原地,为保卫地方反对日寇进攻而作战,不移往他处。其它地区游击队,候国民党交还何鸣部人枪并公开认错之后,再行商量条件。
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给项英等人发电报,同意南方所有的游击队集中改编。
那几天,国民党的参谋总长何应钦接连和中共中央联系,商谈所有南方游击队改编问题。
为了了解国民党的真实态度,毛泽东要求博古和叶剑英搞清如下的问题:
1.要求何应钦将叶挺之新四军隶入八路军建制是否可能。
2.叶挺是否愿意恢复党籍或完全受党领导,而不受国民党干涉,并是否愿意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取得何应钦同意)。
如上项能办到,则经过叶挺整理南方游击队,并集中各游击队之一部成为一军是可以的。我们正准备一批得力干部,经过叶挺派往闽浙赣三省整理各游击队。
事情紧迫,刻不容缓,博古和叶剑英很快找到了叶挺,很是婉转地向他说明了毛泽东等人的意见。
西安事变时(右起)周恩来、叶剑英、博古合影
叶挺很是痛快,他的想法和毛泽东是不谋而合的。
"何应钦已经同意我去延安了,很快就可以动身。"
"那好,我们也很快给延安通报一下消息。"
"至于说接受党的领导的事情,我是无条件的。"
......
武汉方面进展顺利,博古、董必武、叶剑英立即给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发了这样一封电报:
1.叶挺愿前来面陈,已得何(应钦)同意,约一两日即启程。
2.叶(挺)已领官防及开办费五万元,之尚未呈报就职,待已延结果再呈报。
3.各部伙食钱,暂由叶商地方政府维持。
4.叶声明完全接受党的领导。
至此,延安方面已经知道了叶挺的态度。
据说,有一位老同志听说了这一消息,感慨地说:叶挺还是共产党啊!
4
经过几天的跋涉,叶挺来到了黄土高原上的延安。
当他走出车门,看到金光闪闪的太阳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这里的天可真蓝啊!"
应该说,这里和上海、武汉等大都市比起来是冷清多了。
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车洋房,有的只是一股别处没有的革命热情。
叶挺到来的消息,自然也使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很是兴奋。
他们几乎是全体出动,来欢迎这位将军。
"欢迎,欢迎,叶挺将军!"
毛泽东用他那朗朗的笑声和有力的大手,表示了自己的热情。
叶挺可说是百感交集,一时说不出话来。
尽管延安的物产不丰,但延安的共产党人还是用了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他。
席间,叶挺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在革命处在低潮的时候,自己不该出走,应该和他们一样继续斗争。
"不要讲那些了,我们现在不又站在一起了嘛!"
毛泽东却并不说这些话题,他只是说,你在北伐战争时期,是全国有名的将领。
……
他们进行了秘密的会谈。
他们谈国际国内的形势,谈国共两党的情况,谈抗日战争的发展走向。
他们也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哪些是该分的,有什么是该合的……
他们还谈到了怎么样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谈到了怎么样在敌后发展的问题……
当然他们谈得最多的还是新四军的事情。
毛泽东把经过认真研究的方案告诉了叶挺:
"我们认为,南方各省的游击队编成的新四军,以两个师,四个旅,八个团为好。不知你的看法如何?"
叶挺说,请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毛泽东提出的意见是:
新四军可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周子昆任参谋长。
闽浙两省和皖南的游击队编为两个师,陈毅任第1师师长,张云逸任副师长。
张鼎丞担任第2师师长,谭震林任副师长。
……
叶挺听了点点头,他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毛泽东又说:希望你能在蒋那里游说游说,做些工作,使他能接受我们这个方案。
叶挺说:"我倒是希望中央能多派些得力的同志到新四军去,把这样一支队伍带出来很不容易。"
毛泽东说:"我们也是有这个想法的,但现在要得到蒋介石的同意,这就要靠你多做工作。"
"好,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国难当头嘛,我们都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也应该这样嘛。"
……
说到这里,有人来请他们去参加欢迎会。
这个会上,毛泽东向全体与会者宣布了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的命令。
据当时参加了这次会的同志回忆,毛泽东是这样讲话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欢迎叶挺军长呢?因为他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有意担任我们的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所以我们欢迎他……"
毛泽东的讲话充满了热情。
使叶挺心里很是感动。
所以当要他讲话的时候,他的话语都不是那么利索了。
他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了上来。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指示的道路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
……
当晚,叶挺很晚都没有睡着。
不是因为这里的棉被太厚,也不是因为这里的火炕太热,而完全是因为他有了与众不同的心情:
一方面,他觉得又回到了党的身边,他兴奋;
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作为一个将领,他不能不兴奋。
此时,他产生了另一种想法,是不是可以向毛泽东等人提出重新加入共产党的问题呢?
也正是在这时,有的同志告诉他,不要提这种要求,就目前的局势,他不加入共产党比入党更为有利。
后来,毛泽东又带着他到了"抗日军政大学",让他和这里的教员见面。
参观了延安的新市场,和那里的一些将领交谈。
在延安,叶挺还见到了另一个和他后来闹得不可开交的人物——项英。
这个剃了光头,很有个性的红军将领,和叶挺一见面,就让叶挺感到他很有些高傲。
项英是11月7日从南京赶到延安的。
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他看到了中央批评他和国民党接触中过于右倾的电报,并要他来延安研究新四军的事情。
此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
也就是说,他是新四军实际上第一把手。
为了欢迎他的到来,中共中央也组织了一个欢迎会。
在这个会上,叶挺第一次和项英坐在了一起。
叶挺听毛泽东讲了项英不少好话。
毛泽东说,南方各游击队的同志们,在项英等同志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其宝贵的胜利,全党都应该学习项英等同志的模范事迹……
听着听着,叶挺忍不住看了看身边的项英,项英目视着前方,并没有注意到叶挺的目光。
5
1937年11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召见叶挺和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
这次召见,应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走进总统府,叶挺还在想,今天的召见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对蒋介石,叶挺不能说是不熟悉,想想也有十多年没见了,今天,他会是一种什么态度,叶挺心里实在没有底。
蒋介石虽然和日本人打了败仗,但在叶挺和叶剑英面前,还是摆出了十足的统帅架式。
他们走进召见的会议室时,蒋介石只是摆摆手点点头,让他们坐下。
这无形之中造成了一种威严的气氛。
落座以后,蒋介石说:"希夷,你说说新四军的情况吧。"
叶挺先说,新四军拟编两师,四旅,八团;
又说了关于各师干部的任命意见,再说部队集中的地点和所需经费……
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们听得很是认真。
等叶挺说完,他喝了一口水,操着浙江官话,一字一顿地说:"希夷,你是我们的政府任命的军长,这一点,你应该明白。"
他认真地看了看叶挺。
特别是说到你应该明白那几个字的时候,咬得非常清楚。
叶挺知道他的潜台词是什么。
"对于中共的南方游击队,不能照八路军的办法。延安提出的干部名单我不能同意,他们八路军拒绝我们点验,南方游击队必须派人点验。"
蒋介石说这些话的时候,很有点说一不二的样子。
"我们要按他们有多少枪来决定编制,不能先由他们共产党任命师长、旅长。"
说着说着,蒋介石忍不住说出了他心里的话。
他说:"他们都是共产党,你不是共产党,将来你有生命危险。"
这话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蒋介石都不应当说出来,何况又正是国共合作要一致对外的时候,但这就是蒋介石,不这么说,他就不是蒋介石了。
他也许就是要共产党的叶剑英听着,就是要让延安知道他的这种态度。
叶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好直接和蒋介石发生顶撞,他说:"眼下大敌当前,改编部队上前线要紧,其他的人事问题容易解决。"
他是想让蒋介石先给钱,别的事情慢慢再说,他蒋介石也管不了那么多。
蒋介石却不吃这一套,他的眼睛瞪了起来:
"这不行!他们的这些游击队能不能开到前线去,还是问题,我估计他们根本就不会调开的。"
至此,二叶已经完全摸清了蒋介石的态度。
但当务之急是怎么把这支抗日队伍拉起来。
叶挺不能不采取灵活的办法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叶挺对蒋介石说:"把游击队改编了,可以增加抗日力量,对安定后方也是有好处的。"
叶挺完全是站在抗战的大局上说话的。
不想蒋介石根本不买这个账,他说:"如果他们再敢扰乱后方,便是破坏抗战,我要剿的,他们决不能留在后方。"
到此,叶挺已经感到靠自己多说几句话,是不能改变蒋介石的看法的。
于是,他不再说话,只听蒋介石一个人说,屋子里的气氛越发紧张起来。
他不说,蒋介石偏要问:"是谁叫你去延安的?"
"我和参谋总长何应钦谈过,他同意去的。"
叶挺没有告诉蒋介石,是延安让他去的。
他们又谈到了新四军的军费问题。
蒋介石根本不想答应拨款。
叶挺急了,说:"没有军费,我无法改编部队。我也当不了这个军长。"
蒋介石见叶挺红了脸,就说:"不要这样嘛。"
叶挺又说:"不给军费,我只能辞职。"
蒋介石见叶挺的态度很强硬,就改口说:"军长还是要你当,有什么事,可以找陈诚商量。"
这也是蒋介石惯用的办法,有什么事情弄僵了,就把它推给陈诚。
陈诚自然有办法把事情弄得叫他很满意又把事情办成。
谈到这个地步,叶挺也只能起身告辞了。
上一篇: 小泰迪怎么养才养得活(养泰迪,要保持这“6个习惯”)
下一篇: 0951是哪里的区号(这就是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