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导航
首页 常识

玉蜻蜓剧情介绍(越剧《玉蜻蜓》,最苦的角色是谁?)

2024-12-04 09:15:22 浏览:100

经常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些争议,关于传统越剧的修改,或者是新编。有的人可能是痴迷某个剧团,或者某个演员,凡是该剧团出品的剧目都说是好的,不允许别人说半点不好。有的人看惯了传统版本,对于修改版或者新编版总是不能接受。这些观点其实都正常,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人的偏好一旦形成,不是三下两下就能扭转的。文艺的争论从来就不会停止。

想起了一出传统大戏《玉蜻蜓》。这出戏有多个版本,光是“天宽地阔路绵长”就有尹派、陈派、范派、竺派等。现在常见的是福建芳华版,当年经过了艺术整理,去掉了旧时的一些糟粕,请黄祖模担任导演,获得了较多的奖项,也成为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算是改得比较成功的一部戏了。

它的故事情节大约是这样的:

苏州公子申贵升,与业师张国勋的女儿张雅云结为夫妻,两人志趣不合。申贵升与好友沈君卿游于山塘,偶遇法华庵三太王志贞种桃花,一见倾心,以种种语言表达自己的诚意,俘获王志贞的芳心,并于庵中度日。张雅云寻夫到庵中,申贵升受惊,一病而亡,留下传家宝物玉蜻蜓。志贞生产后,将玉蜻蜓放于婴儿身上,留下血书一封,忍痛弃子,被徐侍郎夫人杨氏拾得,取名徐元宰,抚养成人。好巧不巧的是,张雅云与杨氏素有交往,又将徐元宰认为义子。十六年后,徐元宰高中解元。因元宰长相酷似生父,张雅云怀疑他是申贵升的儿子,就与杨氏争子。杨氏无奈取出血书和玉蜻蜓。徐元宰跑到庵中认亲生母,带回家中,用真情感化三位母亲,平息生母、养母、义母之间的情怨。

有人说这出戏赞美了人间大爱,我不以为。

滔滔东海万丈深,不及我生母茹苦养母含辛。寄母独撑旧门庭,一片片爱子之情慈母恩。寄母呀,孩儿虽非你亲生,总是申家一孤丁。天夺父寿天作恶,留下了一泓苦酒母子们饮不尽。寄母你盼父不归怨恨长,生母是青春埋葬在佛门,孩儿我血团婴儿抛雪地,险些儿刚到人间就丧命。养母抚育十六年,孩儿方得长成人。寄母呀,你要消旧隙化恻隐,念生母与你同病也同命,从今后,寄母养母生身母,孩儿自当尽孝心。倘若寄母不宽容,眼前好事化灰烬,生母死,寄母亡,辜负养母苦含辛。子欲事亲亲不在,孩儿何必独贪生。徐府门第断后嗣,申家香烟继何人,玉也焚,石也焚,不留美名留话柄。娘啊娘你手摸胸膛再思量,总不如,三母一子乐天伦。

以上是徐元宰的“劝三母”,其中的寄母指的是张雅云。张雅云虽然在戏中比较强硬,但是,她其实是个最大的受害者。她和申贵升是指腹为婚的,而且父亲又是申贵升的业师,申贵升不可能对她一点都不了解。如果说申贵升很不喜欢张雅云,如果他硬气,誓不娶她,也不会害她一辈子守活寡。退一步说,就算申贵升无法与封建礼教抗争,如果他心存良知,一个饱读诗书的正人君子,就不该对佛门静地的尼姑动情动心,也不该拿种种言语去撩拨尼姑,更不该躲在法华庵里与尼姑厮混。

造成徐元宰一儿三母的悲剧,罪魁祸首是谁?说白了就是个渣男不负责任造成的悲剧,自己虽然死了,苦酒却要别人喝上一辈子。如果不是徐元宰深明大义,张雅云和王志贞要同归于尽,岂不是更加惨烈。“天夺父寿天作恶”,这只不过是徐元宰委婉的表达,其实作恶的还是申贵升。纵然他想反抗婚姻,也不该拉扯上一个尼姑,这明摆着就是不负责任的事情。真正有担当的男人,能容,能忍。

所以,我每次看到申贵升去追求,或者说是挑逗王志贞的时候,总觉得一股sao气扑面而来。

同样的,《雪里小梅香》中,“恋梅”一折,薛理让梅香叫他“理哥”,说,“你叫啊,叫啊”,也是sao气扑鼻。梅香不是糊涂的丫头,却为了薛理差点送命,值得吗?故事虽然是大团圆,但是,薛理能够弥补梅香吃的苦头吗?

三十年前我看到芳华版的《玉蜻蜓》时,觉得这戏还不错,故事性强,唱腔好听。三十年后再看这戏,我对张雅云更多同情。再过三十年,观众看这出戏,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猜你喜欢

  • 后厨为什么不装空调(厨房有没有必要装空调?)

  • 漏电保护器为什么不跳

  • 青苹果叶子为什么总蔫(青苹果竹芋叶子容易发黄枯萎)

  • 石磨为什么不能放家里(消失的农村老物件——石磨)

  • 公牛插座为什么那么贵(为什么现在插线板越来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