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导航
首页 常识

孔子思想核心内容(这个思想被严重忽略了)

2024-07-10 16:15:15 浏览:100



一、“正名”的来源:

1、产生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弱,周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非常混乱。废嫡立庶、杀父称王、弑君吞国等违背礼制的事件在各诸侯国屡屡发生。

“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周朝制度已走向崩溃的边缘。面对道德败坏、名不符实、礼崩乐坏的混乱社会,孔子认为必须恢复礼制,以礼制让社会秩序得以拨乱反正。

在此背景下提出“正名”。

2、“正名”的出处:

《论语·子路》: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从此处不难看出,孔子对“正名”赋予的内涵: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二、“正名”的深层含义

孔子的逻辑是这样的:

“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人的行为不受约束,因此为政的第一步就是重建礼制来规范人的行为,以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思想,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各归其位,这就是“正名”。”

因此,“正名”并不仅仅是“名正言顺”,还有“名实相符”。而“名实相符”细究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名”的几种含义:名分、地位、声望;对应的“实”就是:能力、品德、价值。

1、“名分”与“能力”相符:

每个人都有社会赋予他不同的职责,如果其能力与职责不匹配,那就是“尸位素餐”,毫无作用可言。

“名分”与“能力”,就好比现在说的“岗位”与“任职要求”。要在岗位上有所成绩,必须有相应的工作能力。

能力是“正名”的最基本要求,是最低层次的“名实相符”。可以喻企业的为“基层员工”。

2、“地位”与“品德”相符:

“地位”与“品德”,就好比现在说的“身份”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内在修养一定要与身份地位相匹配,如果“德不配位”,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在岗位上做出该有贡献。

殊不知,能力越强、德行越低,造成在破坏性越大,更谈不上什么贡献。历史上哪个大反派不是能力逆天的人?就是因为德行不够,才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品德是“正名”的高层次要求。可以喻为企业的“高层管理”。

3、“声望”与“价值”相符:

“声望”是对一个人、一个团队的综合评价。不管能力有多强、品德有多高,没有创造与声望相匹配的价值,就是“名不符实”。

这是“正名”的根本含义。能力也好、品德也罢,都是为了创造“价值”的基础,但不是评判的最终标准。也就是“正名”,不是做了什么,而是要做到什么。不讲究过程,但重视结果。

“声望”是“正名”的结果体现,可以喻为企业的“社会价值”。

经营企业,不管员工能力高低、管理团队的战略如何高瞻远瞩,最终都要靠企业输出的社会价值来体现。

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有这样的说法:

“某某在公司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虽然没有功劳,但有苦劳嘛!”

“某某忠于公司、热爱岗位、乐于助人,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贵在人品极佳!”

其实,以上两种人都是“名不符实”。“价值”就是你存在的意义,没有价值,一切都是虚名而已。

也就是说,有能力不够、有品德也不够,即使有能力又有品德还是不够,价值才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真正意义。

肯定有人觉得这是“唯业绩论”,太不人性了。试想,如果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这样“沽名钓誉”、“碌碌无为”,谈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

孔子还有一句话:

《论语·颜渊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实就是再说:

“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在相应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是遵循规则、承担责任和实现价值。”

以创造应有的“价值”来履行自己应有的社会职责及使命,这就是真正的“正名”。

三、“正名”的现实意义:

1、“工匠精神”:

做文人就要“振聋发聩”,当老师就要“诲人不倦”,办实业就要“服务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的人,要专注于“事”,心无旁骛,做什么要像什么,干什么要有什么。

岗位不存在高低、贡献不在乎大小,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业绩,发挥应有的价值就能称得上“匠”!

“工匠精神”正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实干精神!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出路,“行行出状元”,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成绩,就是人生的价值。

对于个人、对于企业都是如此!

“过硬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带来企业立足的价值,这才是企业的“正名”。

即使广告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名不符实。也许可以骗得一时,终究不能长久。

做百年企业,不仅重视“名”——商品的品牌声誉,更讲究“实”——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后者才是立足与发展的根本。

2、如何“正名”:

要“正名”就是要实现角色应有的“价值”,而前面已经谈到,实现价值要靠“能力”与“品德”,两者是一体两面。

《道德经》中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就好比能力,“无”就好比“品德”,一个人要干出业绩,光有能力不够,还要有能驾驭能力的品德!在老子看来,后者更为重要。

要“正名”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对于自己的当前和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计划,踏踏实实的安于自己的工作,专注于当前“事”。思想上要“通”。

二是努力学习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能力上要“够”。

三是要培养职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性上要“诚”。

其实这三点正好展示了一个公式:

业绩=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工作热情

综上,“正名”不仅仅是孔子时代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的需要。任何时候,个人、团体、社会都需要务实的去实现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找到人生的意义!

猜你喜欢

  • 后厨为什么不装空调(厨房有没有必要装空调?)

  • 漏电保护器为什么不跳

  • 青苹果叶子为什么总蔫(青苹果竹芋叶子容易发黄枯萎)

  • 石磨为什么不能放家里(消失的农村老物件——石磨)

  • 公牛插座为什么那么贵(为什么现在插线板越来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