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它像火光,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它像甘泉,滋润我们民族的心灵。今天我们研究中医药,如果只注重医疗技术和药物的研究,而忽视了文化的研究,就像一个人空有身体的躯壳而没有灵魂。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区向豫东南平原的过渡带上。西北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东南部为开阔平原,禹州境内最大的河流颍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河山壮美,山川拱戴,属四季分明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起伏的山峦,繁茂的植被,众多的水库,给禹州增添了无限的自然风光。
禹州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先秦富商巨贾、大秦帝国宰相吕不韦,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西汉著名政治家张良,“文景之治”时改革家晁错,三国时曹操谋士郭嘉,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画圣吴道子等,都是禹州人。在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禹州为什么能称为“药都”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说明:
禹州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发展史中众多的人和事都与禹州相关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第一部救荒类本草《救荒本草》,以及《褚氏遗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普济方》等多部医药学重要著作,都与禹州有割不断的渊源。
史上对中医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伏羲、神农、黄帝,及黄帝大臣岐伯、雷公、鬼臾区等,商朝大臣伊尹,明代周定王朱橚等都曾在禹州这片土地上从事过中医药活动;神医扁鹊、华佗,南朝宋名医褚澄,药王孙思邈等都曾在禹州这块土地上采药行医,悬壶济世;唐初名士卢照邻、孟诜等跟随老师孙思邈在此从事医事活动。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灿若群星,照亮了各个时期中医发展的路,美妙地装点了中医学的“圣殿”。为禹州留下了众多中医药文化的遗迹,成为禹州中医药发展史的见证。
医学始祖黄帝与岐伯、雷公在禹州具茨山一带讨论医道。雷公因跟随黄帝研究医药有功而被封于禹州方山镇,称为方雷氏,后分为方姓与雷姓。方山作为方雷氏故里已得到全世界华人认可,每年海内外方姓、雷姓人士都到禹州祭祖,现在尚存方氏祠堂。雷公的第九代孙雷敩,是南朝宋时著名的药物学家,曾撰写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总结了炮制饮片的“雷公炮制十七法”。可以说中药炮制发源地也在禹州。
此外,中夏第六代国王少康(杜康)在夏朝国都禹州发明了酿酒。酒为“百药之长”,在中国古代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禹州市梁北镇杜岗寺村还保留有杜康寺等少康发明酿酒的遗址。
禹州中药材经营历史悠久,经营规模庞大
据明嘉靖二十三年《钧州志》及《禹州中药志》记载:周安王五年(公元前397年),軹城侠客聂政刺死韩相侠累,毁容自杀。宋人表其侠勇,于阳翟西关占地筑塚,嗣后扩其规模,史称“聂政台”。“每年二、三月间,商贾云集台下,山货、药材、土布入市经营,帐棚稠密,驮载辐转,货殖尤夥矣。”可见早在战国时期,阳翟(即今禹州)已存在一个局部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药商是战国后期阳翟吕不韦。他靠贩卖珠宝及玛瑙、珊瑚、琥珀等药材起家,累积万贯家财。最后官至秦相,并著《吕氏春秋》,对中医药学特别是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源于此书。
从经营规模上讲,据禹州地方志记载,从元朝开始,药材室内堆积如山,无处不药行;明朝时,药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到清朝达到顶峰,药材贸易日进斗金。各地药商在禹州建有多座会馆,从现存的怀帮会馆建筑檐脊上尚存西洋人物画像,可见禹州药材在清朝时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禹州历史上曾是药王孙思邈长期居住地
全国各地建庙供奉药王共计约45位,而在禹州活动的就有11位,其中影响最大、为全国医药界公认的药王是孙思邈。他本人就曾长期在禹州采药行医。孙姓最早受封于康城(今禹州西北)史称康叔的周武王弟弟姬封,其第十二代孙,春秋初期卫国王室后裔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姬惠孙。因此,孙姓为康叔后裔,与禹州之间有密切关系。据隋朝《孙氏谱记》记载,孙氏出于三支,一支源于山东,一支源于湖北,一支源于河南。中原孙姓后来西迁晋国太原,形成一大望族,后又迁陕西耀县,出生于耀县的孙思邈其根即源于河南。
禹州当地流传的孙思邈传说很多,其中“坐虎针龙”等故事流传甚广。孙思邈死后被厚葬于禹州西关,当地百姓集资在城内西南隅购地四亩,建造“药王祠”,供奉药王石像,常年祭祀。
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四大药材市场,除禹州外还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西樟树。咱们不妨考察其他三地所供奉的药王。
河北安国供奉的药王是东汉邳彤(邳彤为东汉灵寿侯,汉光武帝刘秀属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在民间倡导和扶植医药行业,为当时的百姓采药、种药、制药、行医等付出了不少心血。死后葬于安国)。安徽亳州供奉的是三国时华佗,而华佗多在许昌及药材资源丰富的禹州一带活动,并不是在亳州。江西樟树,供奉的是晋朝葛玄。他是炼丹的道家之人,虽是医学家,但他在道教的名声比起在医界更为显赫,故多称其为道人,少称其为医生,以炼丹为其主业,不宜称为药王。
显然,四大药材集散地中,唯独禹州与药王孙思邈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第一部《救荒本草》出在禹州,由明代周定王朱橚所著
朱元璋命朱橚就藩王于开封,后朱橚长期在禹州活动,采集中药材标本,有时还会亲自栽培试验。他将野草野菜中可充饥食用者分门别类,绘出图形,于1406年撰成收载414种植物的《救荒本草》,其中很多道地药材都注明产于禹州,如山茱萸、翻白草等。朱橚死后葬于禹州太白山。由于是周定王葬地,所以太白山又称为明山,因有官军把守看护墓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官山。其陵墓坐西向东,由砖石建成,是一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地下宫殿建筑群,被学者誉为明十三陵之缩影,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州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禹州地形地貌比较特殊,北部、西部、西南部群山环绕,山前丘岗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颍河自西向东贯全境,境内大小河流50多条。特殊的地貌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很多禹州道地药材。据禹州药材资源普查资料显示,河南统一普查的351个品种中,禹州占255种。根据历代本草的记载,大体上有30多种道地药材出于禹州。
历史上许多知名药材以“禹”字打头。例如禹密二花,即金银花,禹州五指岭下所产金银花曾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深受世界瞩目。其他以“禹”或“禹州”命名的地道药材还有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漏芦、禹余粮、禹韭(即麦冬)等。
禹州地产药材还有一个特点,即以“会”或“淮”字打头。因为禹州药交会声名甚著,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只有到禹州的药会上才能买到上好道地药材,所以有些禹州地道药材是以“会”字头命名的。比如全虫(全蝎)称为会全虫,又称“十腿蝎”,比其他地方蝎子多两条腿,只有禹州与陕西华阴县有此品种;辛夷称为会春花,禹州为其正宗产地。因颍河到周口归到沙河,最后流入淮河,属淮河上游,故有些禹州道地药材也挂“淮”字头。古代怀庆府所产的四大怀药当中,有“怀地黄、怀山药”,而淮地黄、淮山药则是产于禹州的道地药材。
禹州传统中药材遵古炮制,技艺精良
雷公在禹州发明了中药炮制,禹州是中药炮制发源地,孙思邈在禹州又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禹州历代药工继承雷公与孙思邈的经验,又不断实践与创新,故禹州炮制技艺相当独特,别具一格,有“药不经禹州不香,药经禹州倍生香”的说法。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知名炮制产品,比如禹州“四大蒸货”,包括九蒸九制大熟地(又称九蒸九晒大熟地)、黄精、何首乌、槐豆。九蒸九制大熟地是禹州赵隆太中药行生产的,康熙年间就有了,后作为贡品。宣统三年(1911年)被推荐参加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
改革开放以来,由禹州著名老药工朱清山老先生牵头,恢复禹州“四大蒸货”制作技艺,获批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尤其是饮片加工,技艺超群。有些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一只象杏大小一样的槟榔,可以切出170片“蝉翼槟榔”,能够一吹上天。禹州历史上的药刀,形似月牙,质量很好,被誉为全国三把药刀之一。
正因为中药材的炮制技术过关,从而能够促进中药材专业市场、集散地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成药的发展。禹州知名中成药的种类很多,如眼药保光清凉散、紫金锭眼药等。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指导全国中药生产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禹州就有152种中成药收录其中。
禹州药市曾经受过皇帝敕封
明朝建立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亲下圣旨,诏令全国药商到钧州(即禹州)集结,钧州遂成为全国性的药材市场。这同时也奠定了禹州的药都地位。而安国、亳州、樟树三地药材市场在历史上均未受过皇帝的敕封。
简而言之,从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中药材经营历史悠久、药王孙思邈长期在此采药行医、众多道地药材产地、中药材精加工炮制、皇帝敕封药材贸易中心等多角度来看,禹州作为“药都”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