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导航
首页 常识

静若处子的小古村——渼陂古村

2024-12-15 10:00:59 浏览:100

静下来,记忆就伸出手,蒙在久远时光上的浮尘,被轻轻掸去。一些美丽的风物渐渐显山露水。“渼陂”,这个静若处子的小古村,就身着一片浓浅交错的绿荫款款走来,轻轻袅袅,仿佛一眼清泉,在脑海里汩汩而动,漫溢清凉之音。

  古村像一块碧玉,嵌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南部的富水河畔,泛着淡朴温润的光。初看到这个名字,张口就念错。特意查了字典,“渼陂”的“陂”是多音字,这里念“bei”,指池塘,水边。在水之湄,想必村因水而灵动,人也会因水而灵秀。村里有条小河叫渼水河,在方圆一平方公里的村巷内蜿蜒流淌,呈八卦状圈出28座大小不一的池塘,宛若天上的星宿,安安静静地护佑着临水人家。

  和正午的阳光一起,穿过村口高大的白玉石雕牌坊,路上空寂无人。没有游人叨扰,小村正偷空安睡。脚步就慢下来,越来越矜持,生怕叩响的急切会惊扰了这份宁静。光线从头顶泻下,鹅卵石铺就的路面燥热又明亮,幸好有老樟树张开密密匝匝的树影,筛滤后耀眼的白光就减弱了。渼陂静谧着,在八百多年的岁月里,一直这样从容不迫地呈现这份安详。

  柳树垂下的绿影里,一口池塘明镜一样倒映着蓝天白云。大片的水葫芦泊在水面上,油汪汪的正开花。小花张开花瓣,腾起紫色的烟雾,风吹过,烟雾就飘逸着,散开又合拢。池塘对面是渼陂古村的总祠堂——梁氏宗祠“永慕堂”,正门上有“翰林第”匾额,梁家璋孜孜求学多年,直到69岁考取功名,村人为了激励后人,特意将字匾放在宗祠的大门上,也是期望孙辈多读书做个有才学的人。其实子孙也不负众望,祠内有幅画名“当朝弍品”,据说这里曾出过6个二品官。祠堂两边各有一个侧门,门楼雕饰精美,门楣上分别上书“入则孝”“出则悌”,族中以儒家思想准则统领族人日常生活,亦耕亦读的田园生活令人心向往之。

  顺着石板路拐进古街,呈S型的街巷长约数百米,店铺挤挤挨挨却木门紧闭,只有两侧的招牌述说着昔日的繁华。灯笼沿街高悬,热闹的红色映衬出更多的寂寥。喧闹的景况仿佛都被关进门里。闭上眼,叫卖声就在耳朵里此起彼伏。



年轻的后生们从北侧店铺后紧邻的富水河岸卸下粮食、药材、木材、布匹等各色货物。这些商品纷纷摆上货架,又在南来北往的人挑选、争执、谈笑中入囊而去。古街西侧有座万寿宫,是旧时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宫内设有赌场、夜市、戏台,富足安逸的庐陵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到暮色初起就呼朋唤友,在这个被称为“小南京”的地方,闲听丝竹管乐,醉享清酒浓茶,徜徉在富贵温柔乡里。宫前两个拱门上分别书有“天不夜”“月常明”,这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睁开眼,车马人喧消失殆尽,浮华如过眼烟云落进历史的尘埃里。宽阔的富水河滔滔向前奔去,时间带走了该带走的一切。

  古樟旁的池塘里,水葫芦长得正旺。几个人正撕扯那些藤枝蔓条,我忍不住问:“扯了这些干啥用?这么美的景,都给破坏了。”有个妇女擦把汗说:“喂猪啊。池塘都快遮严实了,太多了也不好看啊。”遂想起刚刚路过一处名号为“古槐第”的宅院,斑驳的墙壁留有“多留余地”四个大字,这位先祖正是用这个哲理诫示后人,水满则溢,多留余地,心地自宽。

  山水灵秀自养人,随意坐在哪口池塘边,鞠一捧清水,洗手亦洗心。


猜你喜欢

  • 后厨为什么不装空调(厨房有没有必要装空调?)

  • 漏电保护器为什么不跳

  • 青苹果叶子为什么总蔫(青苹果竹芋叶子容易发黄枯萎)

  • 石磨为什么不能放家里(消失的农村老物件——石磨)

  • 公牛插座为什么那么贵(为什么现在插线板越来越贵?)